首页 >  生活百科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全诗集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全诗集赏析

2020-10-25 作者:迷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世。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005.jpg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方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地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交融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傍边,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能够说是一首将天然和社会高度符合的感喟著作。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酣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其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明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傍边的。每当挫折失落之际,则老庄思维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姑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然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位置。虽然其时“相貌加丰”,颇有一些奔放体现,也难以讳饰深藏心里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会的升华与总结。“酣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关于一向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究竟归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天然的景象中,月亮是很有浪漫颜色的,她很容易启示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发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夸姣的团圆日子;月亮的洁白,让人联想到光明正大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夸姣的神往与抱负!苏轼是一位性格豪宕、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昂首眺望中秋明月时,其思维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世自在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宕洒脱的风格。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分开始有的——“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品种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造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徘徊山泽、阅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六合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形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世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古怪的特点。从创造心思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现已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落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对立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重视,又有希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境,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造心思实是头绪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作为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宕的性格和非凡的气势。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何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儿的口气比较舒缓,苏轼由于是想飞往月宫,所以口气更重视、更迫切。“明月何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来源、世界的来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奇妙。读者从中能够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许与神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关于明月的赞许与神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分起到现在现已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梦想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想象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冰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公然冷得难以支撑。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洁白,把那种既神往天上又留恋人世的对立心思非常含蓄地写了出来。这儿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便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由于苏轼对明月非常神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维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日子情绪,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生登仙的主意。他的《前赤壁赋》描绘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能够和这首词相互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天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世界奥秘的猎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实际人世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梦想脱节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日子。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不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计划,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维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金碧辉煌,夸姣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成心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世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世日子的酷爱。一同,这儿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能够体会到月亮的夸姣,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机,写出词人既留恋人世又神往天上的对立心思。这种对立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酷爱日子的思维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胸怀与超远的志向,因而为歌词带来一种奔放的作风。


  但苏轼究竟更酷爱人世的日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世!”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世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同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便是从这儿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底子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世”才是底子之地点。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世,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能够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梦想上天写起,写到这儿又回到酷爱人世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思转机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涛起伏。他总算从错觉回到实际,在出生与入世的对立纠葛中,入世思维最终占了优势。“何似在人世”是毫无疑问的必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明月何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日科学家现已能够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梦想,而在今日也已成为实际。但是,今日读苏轼的词,读者依然不能不赞赏他那丰厚的梦想力。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世的离别,一同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重。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眠之人。这儿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厚意,又能够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由于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眠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惋惜的事啊!于是诗人便无理地抱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应有什么仇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分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抱怨明月成心与人尴尬,给人增添忧虑,无理的口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怀念胞弟的手足厚意,却又含蓄地表明了关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摆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分,有亏本残缺的时分,她也有她的惋惜,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已然如此,又何须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究竟是奔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已然如此,又何须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古往今来做了高度的归纳。从口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发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交融。为月亮摆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豁达,一同寄予对未来的希望。由于,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终说:“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夸姣的样子,这儿指嫦娥,也便是代指明月。“共婵娟”便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已然人世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需亲人持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能够经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互相的心沟通在一同。“但愿人持久”,是要突破时间的限制;“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隔绝。让关于明月的一起的爱把互相分离的人结合在一同。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碰头,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能够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体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情绪,充沛显示出词人精神境地的丰厚广博。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边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别的,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边共此刻。”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能够相互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安全,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夸姣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怀念,体现了作者奔放的情绪和达观的精神。苏轼便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著作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能够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明的夸姣祝愿。


  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归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颜色。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脱节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体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山穷水尽。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移风易俗,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腾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涛层叠,返虚转实。最终真假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世”、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奔放自适,人生持久的达观枋度和夸姣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终以奔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天然流露。情韵兼胜,境地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奔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世界认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久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彻底超然地对待天然界的改变发展,而是尽力从天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日子含义。所以,虽然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冷清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少“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关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火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含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而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便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宕而阔大,情怀达观而奔放,对明月的神往之情,对人世的留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颜色,洒脱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言语,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用。


上一篇: 8个征兆说明你怀孕了,浮生梦一场
下一篇: 怀孕几天能测出来,有哪些方法?
相关推荐